臺中市牙醫師公會設有醫事諮詢調解委員會,以第三方專家的角色,協助處理會員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醫療爭議調解,蔡明克牙醫師就是經驗豐富的調解委員,6年來處理近百件調解案。他指出調解的目的不是論對錯,而是透過說明協助雙方釐清問題,才能針對訴求討論解決方案。
【113年醫療關懷力典範獎系列四】 預防牙科爭議 調委給醫病溝通的叮嚀
拉近認知落差 促進醫病有效對話
蔡明克觀察,醫療爭議往往源自認知落差:病人怪罪醫師沒有講清楚、醫師不清楚病人爭論的點是什麼。比如曾有病人洗牙後發現,假牙的牙齒表面留下類似鉛筆線刮痕,以為假牙壞了,要求賠償換新的;牙醫師則堅持洗牙不可能損壞假牙,反過來質疑是病人有牙周病問題,假牙才會壞。蔡明克調解時發現,病人其實是對牙齒表面刮痕有疑慮,經過說明這並非損壞,而且透過拋光即可處理,最後順利化解爭議。
如何拉近醫病之間的認知落差,在治療過程中就能有效溝通?蔡明克從調解委員觀點,提出以下叮嚀:
1.找出符合需求的牙醫師
沒有一個牙醫師可以符合所有的病人,蔡明克建議民眾,進行牙科療程前充分提問,觀察醫師提出的治療建議、互動方式是不是自己需要的,「找出跟自己較有默契的人選,比如有人喜歡強勢的醫師、不需要講那麼多,有人則喜歡醫師完整提出治療計畫來討論。」此外,他建議從洗牙、補牙等做起,跟醫師建立長期的互動、比較有信賴感,也讓醫師了解牙齒整體的狀況。
2.退費條件先談妥
牙科治療如矯正或植牙,均屬於療程長、費用高的項目,民眾若想提前終止治療,最常提出的訴求就是退費,有人因為搬家而無法繼續在該院治療、有人則認為治療成效不好想換人,這都是民眾認為應該退費的理由,然而牙醫師未必認同。目前對於退費沒有既定標準,蔡明克建議民眾事先跟牙醫師討論費用計算方式,載明於治療計畫的合約中,以減少後續爭議。一旦進入調解,他希望雙方對費用可以各退一步,如果堅持全額退費或絕不退費,那就很難達成共識。
3.治療前要有思考期
蔡明克建議牙醫師在新病人第一次看診時,不要做過多侵入治療,多給病人心理準備及思考空間,以免事後徒生爭議。此外,他建議牙醫師要留存相關影像檔案和說明紀錄,最好能讓病人知道做了什麼治療、後續要注意什麼,並提供清楚的費用明細,也可鼓勵病人妥善保管或拍照。
4.告知可能的不適或風險
蔡明克提醒醫療沒有百分百,牙醫師對於治療再有把握,事先仍應跟病人說明可能產生的不適或風險,「告知最壞的情況是什麼,接下來有什麼處理方式,即使遇到了,比較能讓病人安心,對於降低醫療爭議一定有幫助。」他舉例蛀牙太深,即使用再好的填補材料,也可能會痠個一、兩周,這個不適過程若沒有先說明,就可能引起病人不滿而釀成爭議。
5.利用影像輔助說明
為了拉近醫病之間的溝通落差,蔡明克建議牙醫師,多利用照片或影片等影像資料來輔助說明,比如讓病人從影像清楚自己的蛀牙是多深,且看到患部接近神經,後續什麼狀況下需要抽神經,病人可以更清楚知道下一步療程,也避免對牙醫師的說明有聽沒有懂。
許多縣市的醫師公會與衛生局合作,可協助調解醫療爭議案件,對於民眾來說多增加一次溝通的機會,即使調解不成功,仍然可以再向衛生局申請調解。113年「醫療關懷力典範獎」更多得獎事蹟請點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