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【深耕關懷力系列四】是醫療還是消費?調委解析醫美爭議

        近年來,醫美的醫糾訴訟案件日漸增加,對於這類案件,法院多半安排專科醫師先行調解,整形外科醫師顏榮信受邀擔任臺中地方法院的醫療調解委員,迄今已11年,他指出醫美過度商業化包裝、加上高額自費,導致病人抱持著消費心態,而不是以醫療行為看待;他也強調醫病溝通若不注重術前的思考期、術後的修復期以及手術存在併發症風險,只想「趕快抓住消費者」,醫美爭議自然少不了。

醫療的風險與恢復期 術前未充分溝通

        顏榮信觀察醫美案件常見的爭點,一是病人對手術結果不滿意,認為花了大錢卻不符期望,另一則是術後出現併發症,比如感染、腫脹或長黑斑。「不滿意不代表醫療一定有錯誤,但事前有沒有充分溝通,這才是問題所在。」他舉例打雷射後反黑,臨床上發生率可能達半數以上,但透過防曬等措施約半年後可緩解,但病人未必能了解這是必經的恢復期;再以術後感染為例,臨床上也有5-10%發生率,由於醫美多半是術後就回家,若沒有認知有此風險與信任後續處置,很容易造成爭議。

        為什麼醫師沒有完整告知風險?「怕說得愈多,病人一猶豫就跑掉了。」顏榮信指出,很多醫美糾紛往往因此演變成消費爭議,病人要求醫師退費,並索討高額賠償;有些醫師一概用錢擺平,把病人求償計算在經營成本內。然而,這樣的互動無助於病人安全及醫病溝通。

        顏榮信調解的時候,除了再次說明醫療行為存在的風險,面對病人提出高額求償時,若非遭受功能喪失等無法回復的傷害,他會以經驗告知即使走到訴訟,鑑定時會以當下的恢復狀況來判斷。

醫師的價值在診斷 助病人降低期待落差

        他更強調醫師的價值在診斷,評估療程對病人的風險、思考病人來做醫美背後真正的訴求,有時甚至「喊停」更重要,避免病人因期待太高而導致不滿。比如有病人來抽脂隆乳,目的是要挽回老公的心,醫師要告知這類手術可達到的效果,但未必保證挽回婚姻;另外,對於頻繁進行多次醫美的病人也要注意,可能剛做完某個療程、又馬上找另個醫師再做,除了對身體是種負擔,病人的要求可能也較高。

        「醫療不是花了錢就能買到保證,也不像一般商品可以退貨一筆勾銷。」顏榮信表示,醫美沒有時間急迫性,更應有充分的溝通與思考期,只是現在有些醫美診所標榜快速,當下諮詢完之後,轉身就立即簽同意書以及進行微整形等手術,風險就變成醫師要承擔。

        在第一線長期「深耕」於事故關懷及爭議協處的人員,以專業的「關懷力」幫助醫病走向圓滿,營造更有溫度的醫療環境,112年度「醫療事故關懷服務績優表揚」更多得獎事蹟請見:https://medcare.tdrf.org.tw/caring-reward/2023-year/recognition-list/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