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【深耕關懷力系列六】生產事故有關懷 從救濟走向預防

        為鼓勵生產並由國家承擔生產風險,確保產婦、胎兒及新生兒於生產過程中發生事故時,能獲得及時關懷與救濟,衛生福利部自民國101年展開試辦計畫,105年6月30日「生產事故救濟條例」正式實施,由台灣婦女健康暨泌尿基金會承辦生產事故救濟業務,扮演醫療機構與民眾間的溝通橋樑。

面對受傷的病家 救濟提供溝通的切入點

        基金會執行長黃閔照本身是婦產科醫師,他表示早年同業遇到生產事故,面對病家最大的難題就是開不了口,「當病家怪罪時,再專業的醫師都不知該怎麼說,尤其能做都做了,但不幸的結果仍然發生;就算表達歉意,也會擔心被誤解為承認有錯。」生產事故救濟提供了溝通的切入點,醫療人員可援引國家提供救濟制度,說明生產事故有不可預期的因素、不能究責於醫療人員,且可表達協助病家申請救濟的善意。

        醫療人員從「不敢講」到「願意溝通」,更進一步則是要「關懷到位」,黃閔照表示關懷技巧是需要訓練的,基金會承辦生產事故救濟業務7年以來,每年辦理溝通關懷工作坊,讓醫療人員透過課程情境,以角色扮演進行演練,換位思考理解病家的想法,藉以調整臨床應對時的說話方式及語氣,和病家的溝通可以更順暢。

        基金會也設有生產事故救濟諮詢專線,近6成來電是民眾,除了諮詢申請救濟與請款撥付相關問題,也不乏來電抱怨、發洩者,專線人員要了解事件經過、還要同理對方失落的情緒,並適時提供協助,在申請人與醫療機構之間持續扮演溝通的橋梁。這些第一線溝通的經驗,也成為教育訓練的內容,用來強化第一線臨床人員的說明與關懷能力。

從救濟案例學習經驗 及早介入採取預防

        每件生產事故救濟案例背後都是一個悲痛的家庭,為了預防同樣的悲劇再發生,基金會從救濟案例累積的資料庫進行分析,幫助醫界找出高風險因子,協助推動預防措施早期介入。例如從產婦肺栓塞的救濟案例發現,孕期子宮擴大壓迫下腔靜脈形成血栓,以及長期臥床都可能是風險因子,基金會藉此類學習案例,促成婦產科醫學會推動教育計畫,鼓勵孕期穿著彈性襪以及產後盡早下床活動,以降低血栓形成。此外,為了減少妊娠糖尿病孕婦發生母嬰併發症的風險,從生產事故案例經驗中了解加強監測的重要性,促使婦產科醫學會、國健署、健保署及血糖機廠商等單位,陸續對孕婦提供更完善的預防性措施,例如免費血糖機、血糖試紙健保給付、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項目等。

孕產婦高齡化 增加生產風險

        然而要降低生產事故,光靠醫療端的努力還不夠,黃閔照指出,現代社會高齡孕產婦有愈來愈多的趨勢,生產風險只會有增無減。因此他期望社會各層面也能更往前一步,比如提供友善的職場環境,讓育齡女性不用擔心懷孕後在職場失去競爭力,或是因安胎、產假增加同事工作量而被排擠,才能避免她們延後生育,生產事故救濟的業務量也才有下降的可能性。

        在第一線長期「深耕」於事故關懷及爭議協處的人員,以專業的「關懷力」幫助醫病走向圓滿,營造更有溫度的醫療環境,112年度「醫療事故關懷服務績優表揚」更多得獎事蹟請見:https://medcare.tdrf.org.tw/caring-reward/2023-year/recognition-list/

返回頂端